米雪Michelle 的雙語啟蒙分享
首先說一聲抱歉,本來應該早點分享的,但是因為新學期開始了,工作比較多,所以耽擱了!
9月5日,米雪參加了由WIT童天教育舉辦的系列講座5–海外社區的幼兒教育:紐西蘭(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Overseas Communities: the case of New Zealand),主持人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的兒童雙語研究中心Childhood Bilingualism Research Centre(CBRC)的葉彩燕教授,主講嘉賓是來自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王丹萍博士。她對紐西蘭的文化和幼兒教育進行了深入的講解,讓我大開眼界之餘,也受到了震撼和啟發。
眾所周知,紐西蘭是位於南太平洋的一個島國,大約13世紀,探險家庫珀(Kupe)發現了紐西蘭後,來自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亞人在酋長帶領下,乘坐獨木舟漂洋過海,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他們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毛利人。後來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發現了這片陸地,企圖登陸的時候受到毛利人的攻擊,但他根據荷蘭蘭澤省的名字,將這個島國命名為“紐西蘭”。1769年,英國海軍艦長詹姆斯·庫克成功登陸紐西蘭,隨後大量歐洲移民湧入紐西蘭。1840年2月6日,英國王室與毛利首領之間簽署了《懷唐伊條約》,紐西蘭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在1947年宣佈獨立。1842年10月25日黃鶴廷抵達紐西蘭,成為第一位移民紐西蘭的華人。之後,越來越多華人移民到紐西蘭,至今,紐西蘭的三大族裔分別為歐洲裔、毛利裔和華裔。其中毛利裔獨特的教育觀念對紐西蘭的教育系統和文化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毛利新生兒大都睡在“Wahakura” (woven flax bassinet for infants)裡,是毛利文化裡傳統的嬰兒床。由於是手工編織的,在製作的過程中,紋路和顏色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每一張嬰兒床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種編織文化,被毛利人運用到了教育理念中,而其中最讓我受啟發的就是編織墊理論。大家可以看到,毛利人的編織物非常精美而且款式各異,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品。在這個編織墊理論中,其中的principles (教育原則),包括Empowerment (全面賦能),Holistic Development(全面發展),Family and Community(家庭與社區)以及Relationship (建立關係),即早期教育課程應是能教會孩子學習;孩子的學習途徑各式各樣、全面發展;家庭和社區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在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而其中的精髓在於Respect children, Never say No, Never push, Never rush。(如圖所示)其實,這一切的重點在於“Listening”(聆聽),聆聽孩子的心理需求,聆聽孩子行為的原因,聆聽孩子拒絕的理由,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而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日常的家庭教育,能否做到這樣?米雪也很慚愧,書看很多,理論也知道,可是很多時候發了脾氣,之後自己常常夜裡嘆氣或者跟楊先生訴苦,今天又鬧了孩子了,自己知道需要控制、需要聆聽、需要慢下來,可是怎麼就做不到呢?米雪還專門去上了關於正面管教的課程,但急起來,還是會犯規。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米雪這樣的經歷。所以教養孩子就是一場修煉,不是修煉孩子,而是修煉自我。而這樣的教育原則與其他元素(Strands,包括Well-being [健康],Belonging [歸屬感],Contribution [貢獻],Communication [溝通]和Exploration [探索])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成就,造就無數獨一無二的孩子,就如同手工編織出來的“Wahakura”一樣,每一張都不一樣,但都包含了手藝人的心血、愛和祝福。
而正是這種編織墊理論,讓我不禁反思,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好好地聆聽孩子的需要、心情和興趣?是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學這些東西,還是孩子有興趣學這些東西?是我們 理所當然地 認為孩子的人生應該是這樣的,還是孩子自己想走出這樣的人生?我們看到周圍的家長都這麼做這麼教了,可能會急著模仿,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樣的方法呢?我們著急地教孩子某項技能,但是孩子怎麼都學不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著急覺得ta是個笨孩子?但是回過頭來,過了半年之後,你可能發現ta都會了?
我記得剛教哥哥學自然拼讀的時候,我會借鑒不少同是英語專業畢業的同學的方法。我經常很想模仿同學的方法。她能夠跟女兒玩很多有趣的遊戲,比賽撕紙條、配對音節,跟女兒玩得不亦樂乎。可是我跟哥哥玩的時候,他可能第一回合就會把紙條撕爛,第二回合會拿著紙條研究能怎麼折、能用來當水管、能用來當做車子的哪個部分,完全玩不下去。而作為媽媽的我,就會很著急: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像別人那樣乖乖地玩遊戲,為什麼不能專注?又或者在過程中不斷提醒他溫柔點、專注點,然後打擊了彼此的興趣、破壞了彼此的心情。可是,再仔細想想,對於男孩子來說,粗枝大葉貌似也是很正常;對紙條有不同的玩耍的方式也是創意思維的一種;對車子的喜愛讓他看到任何材料和元素都能夠嘗試用來搭建屬於自己的一輛小車子作為自己的小天地,這些難道不是小驚喜嗎?如果這些遊戲不適合他,有沒有其他適合他的呢?後來,我發現他喜歡上了在睡覺前跟我玩拼音 遊 戲。我出三個CVC的音節,他拼讀單詞,並且把中文意思告訴我。他玩得很樂此不疲。這個自然拼讀遊戲貌似更適合他。所以,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教育的方法也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借鑒,可以學習,但不能照搬。
王丹萍博士還給我們介紹了中國和紐西蘭的幼兒教育的特色,提到了紐西蘭有不同的幼兒園體系,供家長選擇。其中我們能看到現在在國內很受家長們推崇的蒙特梭利體系,但同樣也能看到不少在中國家長眼中“放養”的教學體系。王丹萍博士提到,紐西蘭有不少幼兒園的教學理念就是不以學習知識為目的,孩子每天有很多活動和遊戲時間,甚至有起源於德國的Waldorf Education的教育體系,類似之前系列講座提到過丹麥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在戶外生活,親近大自然(當時丹麥社區的講座曾提到過時不時有孩子誤食毒蘑菇被送去急診室的新聞,但丹麥不少家長覺得這不是大問題,還能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但她也提到了,這些教學理念很美好,但是實際操作中會讓不少中國家長感到非常焦慮和焦灼,因為中國家長對學習成果非常看重,當他們看不到孩子的實際成果時就容易質疑和焦急。米雪聽到這裡的時候,不由得會心一笑(說的就是我啊!)這應該也是為什麼蒙特梭利體系在中國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吧。我在Q&A的環節問了王博士這樣一個問題:蒙特梭利體系非常有邏輯性,每一個課時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所需教具都非常清晰。但如果如紐西蘭常見的教育理念是以玩為主,那麼到底這個教學體系裡的每天的教學目標是什麼?要學什麼?邏輯是什麼?教師的角色是什麼?
王博士回答道:每個教學體系都有其他教學目標指導手段、方法。相比較中國家長重視“有形”的課程規劃,期待幼兒教育能夠確保兒童在階段性學習成果考核中達標,紐西蘭的幼兒教育的重心在個性發展和生存能力上。兒童在幼兒園每天有固定的流程,幫助孩子們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在Mat Time時間屬於知識輸入時間,每次都有有固定的主題,唱歌謠,玩積木,讀繪本等等。教師會在Mat Time階段特別重視孩子們待人接物的禮儀和教養品德,關註他們交流方式,教導孩子使用得體的語言和行為與他人接觸。而在Play Time要玩什麼,怎麼玩,則由孩子自己決定,老師要做的事就是Observe,Respond 和 Reflect,觀察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到了什麼技能。老師每天的paperwork就是記錄孩子在這一天中各個方面的發展,這個記錄就是每個孩子的Learning Story。
她提到,當她們的漢語項目在紐西蘭的小學推廣的過程中,老師們教孩子們拼音的時候發現這些讀一年級的孩子可能連握筆寫字母都不會,她們需要從教握筆、寫字母這些基礎中的基礎教起。可是,一直以來,紐西蘭人並沒有出現任何讀寫障礙,也說明瞭,在幼兒園裡不學習這些讀寫能力並不會影響孩子日後的發育。不讓常規的讀寫能力限制孩子,讓孩子在2-5歲這個階段釋放天性,在各種活動和遊戲中,成長成為獨一無二的孩子。這也體現了編織墊理念中“No push”和“No rush”的概念。
舉個例子,我記得三四個月前,哥哥對數列的順序的填寫非常不敏感。順數沒問題,但只要在數列中挖走一兩個,或者挖走開頭的幾個,他就會完全懵了,沒法填進去,經常做這些題的時候,我會發現我們母子倆相愛相殺,然後楊先生看到我怒氣沖沖就說讓他來,他還自己出了不少題目給孩子練習,結果到最後我得攔著他別發火。但就在昨晚,數學停滯了一個多月後,終於抽出時間來給哥哥再做做數學題,忽然發現,所有的這些數列題,他都能做出來了,完全不需要任何指導,就想開了竅一樣。現在看來,是不是我以前“rush”了?
之所以說這次的講座讓我受到很多的啟發,正是因為這個編織墊理論讓我反思了育兒路上我到底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另外,紐西蘭的這個“不學什麼”的教學理念也讓我想起了最近不少育兒公眾號寫過的一個理念:“既然我們終歸變成平凡人,那我們就要接受孩子終將平凡”。中國台灣女作家劉繼榮有一本書叫《坐在路邊鼓掌的人》,裡面有這麼一段: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孩子,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英語老師在上課時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們的各種焦慮正是源於我們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想“push”孩子,想“rush”,想讓孩子超前學習不同的知識,希望孩子們贏在起跑線上。最近,我市的幼升小、小升初的政策改革,每天各大育兒群、媽咪群的話題都離不開升學、教育、學區房、戶口等問題。米雪身邊圍繞著各種教學理念的家長(甚至還有尚沒做家長但已經憂心日後教育的朋友),有深謀遠慮派的,剛拍拖已經在籌謀學區房;有虎爸虎媽派的,為了孩子能入讀名校,以房換房,為孩子報讀各類早教、啟蒙、才藝等課程,希望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有佛系派的,覺得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多加強求。我也不止一次跟楊先生討論,我們要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但其實我是不是應該換個角度想,我能不能接受孩子可能並不優秀?他們並不見得非要做英雄,他們也可以做鼓掌的人。而他們依然是飽含著我和楊先生的祝福、愛和心血成長起來的一個獨一無二的他。
我很感謝這個講座,很感謝葉教授和王博士給我這個機會去反思自己的育兒之路,也給廣大的父母多一個思路,培養自己的孩子。
感謝葉彩燕教授和王丹萍博士對本分享內容的指導和指正!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